新华通讯社 主管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主办

中国新闻技联六届四次理事会在渝召开 谢胜和理事长致辞

作者:本刊编辑部
发布时间 2018-02-06

尊敬的各位领导、中国新闻技联的各位代表们,传媒科技界的各位同仁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如约而至,齐聚山城重庆参加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届四次理事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作为“新技联”的理事长以及本次大会的主席,我谨代表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与本次大会组委会,向重庆市委、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播电视台、新华通讯社重庆分社为本次大会召开所给予的支持致以诚挚的谢意,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媒体同仁和企业代表表示衷心的问候。

  纵观传媒业的发展轨迹,从信息传播技术与媒体的发展来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驱动着传播工具的演变;从用户角度来看读文、读图、阅屏再到多屏互动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推动着传播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在推动着人的行为模式发生变化。新闻工作者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转变思维方式、适应新的生产传播工具进行内容生产?如何应对万物互联、媒介融合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挑战?

  面对新闻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明确提出新时代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具体发展路径。经过近一年多的发展,全国各新闻单位以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牢记职责与使命,锐意创新,积极作为,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迸发活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例如:引起刷屏之效的《习近平关心的六件事》系列微视频、《大道之行》、《初心》、“两会邀你加入群聊”H5等多个融媒产品的创新形式与优质内容的结合在新媒体舆论场上各显神通。在这些创新背后,我们看到主流媒体在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上的进程中,正在加速变革新闻生产方式。从产品到体制机制创新再到顶层战略设计,人民日报打破过去传统模式,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运行模式。新华社从单一产品创新到形成产品研发体系,实现系统化创新与长效机制,并在“移动优先”理念下首创在线新闻采编发流程,打造全息直播态新闻产品“现场云”。此外,新华社在机器人采访与写作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在广电行业中,融合广电、宽带广电、智能广电、安全广电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高清化与智能化发展在深入推进。其中在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中,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CDR)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指导下,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具备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基础。

  各省市地方媒体、报业集团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浙报集团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设融媒体智能传播服务平台“媒立方”,打通“策、采、编、发、反(馈)”全流程数据,形成大数据平台与传播服务平台。将技术创新与采编业务高度耦合,走出一条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内容创新为根本的融合发展之路。在移动互联网的探索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南方+”新闻客户端在内容资源上重新整合集团优质资源,在技术平台建设上,走出一条自主研发+合作共赢的创新路径,聚焦本地化服务,形成“新闻+服务+社交+产业+N”的联动机制,通过“发布号”与“服务号”实现内容与服务的高度融合。

  从这一年来的融合发展实践来看,移动互联网时代,加速技术与新闻业务、用户与服务的融合,抢占新媒体舆论场已成共识。

  今年10月18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互联网。习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结合当前传媒业发展现状,我们应当注意:

  一、加强技术敏感性、理性思考新应用

  当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加速融合转型的助推器,我们更应当理性看待技术、内容、市场等与传媒业之间的关系。近年来的媒体融合发展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技术崇拜所造成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渠道轻产品、重爆款轻常态化创新等问题。

  作为新闻技术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对创新技术的敏感性与热情。在融合发展进程起到支撑、引领与保障作用。同时也要时刻警觉盲目的“技术崇拜”,一味追求形式感而忽略了技术在内容资源整合、用户需求挖掘上的能力。

  二、加强机制体制创新、激发生产活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智媒时代的到来与发展,媒体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从近年来取得成效的融合发展路径来看,实现产品创新的系统化、持续性必须要完成体制机制的改革与调整,以内容为驱动再造采编流程与组织架构。例如,在地方媒体中浙报集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采编业务,重新整合报社资源,形成核心圈、紧密圈、协同圈三圈环流的新媒体矩阵,以差异化重构体制机制,从源头端规避新闻同质化现象。在协同生产常态化运行中,建立日常采编机制、采编三会,统筹指挥报、网、端、微采编资源,实现全媒体、全流程、全天候新闻采编发布与动态跟进。

  这一年来,面对行业的诸多变化,中国新闻技联始终坚持以会员为本,促进新闻信息化建设服务,加强媒体技术交流与学术研讨,传播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组织评选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提高新闻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鼓励科技进步推动传媒业发展的优秀项目。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今年的评奖事宜:

  今年参加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共91项,经评审委员会评定,评选出2017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共76项。其中特等奖两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26项。同时评选出2017年度中国新闻技联优秀论文奖160篇,其中一等奖21篇,二等奖42篇,三等奖97篇。

  在本年度的评奖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技术、新应用在新闻媒体领域的投入占比越来越重,技术工具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也有目共睹。王选奖的参选作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新闻技术工作者在技术层面的思考与理论研究也越来越专业化。感谢广大会员对这个平台的认可与支持,欢迎大家继续积极参与,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新闻技术工作者的影响力,扩大先进技术应用的影响范围。在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下,共同推动我国传媒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Copyright 1993-2018 Chinese Mass Media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3505号-1